贷款
2021-11-04 点击:3027
监管频频出手整顿贷款用途不规范乱象,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想方设法强化贷后管理措施。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现状来看,目前头部机构已经提早开始了更为严格的贷后管理方式,利用线上化渠道对贷款用途进行管理监测。
捷信消费金融在旗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上传消费凭条”自助服务,用户每天都可上传凭证;中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等机构也在旗下服务平台中设置“贷款用途证明”。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便捷化的贷款用户证明入口,一方面利于机构跟踪监测用户贷款流向,另一方面也体现数字化服务能力和合规意识。
不提供消费凭证可能影响信用
消费金融公司一般提供的产品包括商品分期贷款和现金贷款,其中商品分期依托实际场景,贷款用途一目了然,而现金贷无实际消费场景,资金用途成谜。尽管用户在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要求必须填写用途,但是部分用户在使用中违规用于经营、买房、还贷等。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和贷后管理松紧不一,部分机构存在较大风险漏洞,导致旗下现金贷款,尤其是大额的抵押贷款,容易流向违规领域。当前,消费金融公司陆续要求用户提供消费凭证,直击借款人资金使用现状,严防消费贷被挪用。
在消费凭证中,借款人需要提供日期、金额、用途与贷款合同相一致的消费凭证,主要消费领域涵盖个人生活消费需求,如购买家电、装修、旅游、手机数码等。一旦消费金融公司发现借款人无法提供凭证或提供的凭证与贷款合同不符,可能就会被抽贷,甚至处罚违约金。
此外,无法提供消费凭证还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分值。如果借款人没有按照合同要求上传实际的消费凭证,从行为上说已经算是一种失信行为,就会影响个人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级被下调后,必然会对平台内的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也有专门提供虚假消费凭证的中介隐于市场中,它们的存在再次增加了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难度。
今年以来,监管不断加大信贷资金用途整治力度。近期,北京、广州、上海多地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问题,一旦发现违反相关合同约定的贷款,将进行强制收回操作,同时违规借款人将被纳入征信。
强化消费贷资金管理
在消费贷领域,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非常严格的监管节奏。当时,多家银行要求借款人上传消费贷用途证明材料,全面核查消费贷流入楼市。几年过去了,消费贷领域依然存在资金套现,违规挪用的乱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21年,超过10家持牌消金公司被罚,累计被罚金额达数千万元。持牌消费金融主要罚单集中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为6张、5张、5张,被处罚内容主要涉及贷款审查及管理缺位和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
2019年11月,华融消费金融因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等两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锦程消费金融二次抵押贷所发放的消费贷款,虽然借款用途填写为装修等用途,实际上被借款人用于偿还房贷等违规使用。
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贷后管理规定,个人贷款支付后,贷款人应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有知情人士透露,罚单背后主要涉及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资金流向不合规,未能按照监管要求有效监控借款人贷后资金使用,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以贷还贷等领域。这些问题在一些大额抵押贷、装修贷产品中尤其明显,很多借款人与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中介串联,套取资金用于还款或者经营。
持牌消费金融发展十年来,推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迈入快车道。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时刻面临着合规风险的拷问,其中贷后管理缺位是一项重要处罚内容,也是监管重点关注的事项。
越来越多的监管罚单指向贷后管理,实则给持牌消金当头一棒。消费金融业务特点决定了贷后管理难度更大,特别是关于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这将非常考验持牌消金机构接下来的风控建设和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