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19-09-09 点击:794
屌丝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土豪死于陆金所?
近日,“陆金所将退出P2P”的新闻传的沸沸扬扬,陆金所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旗下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现有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而实际上,陆金所早已不是当年的P2P平台,在跃进为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之后,智能化财富管理已经成为它新的方向。
就在7月19日,陆金所正式推出KYI(Know Your Intentio 意图预测)系统,这是自陆金所KYP(Know Your Product 产品风险评估)、KYC(Know Your Customer 投资者评估)之后,第三个“KY”系统。
8月6日,网曝有多位陆金所投资者在平安总部维权,投资者手举标语“马明哲董事长请您救救陆金所投资人”,消息引起网络轩然大波,有多位网络大V转发。
对于这些图片,截止目前,陆金所官方暂未做出回应。但有网络大V转发图片时,收到陆金所的回复称消息不实,目前陆金所运营一切正常等。
不是陆金所爆雷了,是陆金所代销的产品爆雷了!
然后,一批投资者因为自己的钱拿不回来了,就跑到了陆金所的大股东平安集团那里,拉横幅维权,甚至喊出了“马明哲董事长(平安集团董事长)请您救救陆金所投资人”这个口号。
所以整个事情的脉络是这样的:
大约有600多名投资者,在陆金所的平台上购买了陆金所代销的理财产品,但是因为底层资产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找到陆金所并没有得到妥善的答复,于是又找到了陆金所的大股东平安集团,想要个说法。
事实上,这些代销产品其实不是最近才爆雷的,早就爆了,只是最近又掀起了起了一波维权高潮,我们来回顾一下陆金所几次著名的爆雷:
1、2017年12月7日,大同证券公告称,“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延期兑付。该项目底层资产为中小板上市公司龙力生物(现为*ST龙力)流动性资金贷款项目。
2、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8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出现2018年二季度利息兑付逾期的情况。据悉,该资管计划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东方金钰的贷款项目。
3、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1号”、“同吉2号”、“同吉5号”3款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宣布逾期。据悉,这三款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凯迪生态(现为*ST凯迪)流动资金贷款。
4、2018年9月,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58号”资管计划出现逾期。同吉58号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提供信托贷款。
据我们了解,上述这四个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龙利生物、东方金钰、凯迪生态、神州长城,四家上市公司,没一个给好东西,要么在退市边缘,要么暂停上市,要么ST。
更重要的是,这四个资管计划,全都是大同证券发行的产品!
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平安集团陆金所代销的产品中发生逾期的共有10支,涉及本金达10亿元,其中大同证券一家代销产品发生兑付逾期的就有7支(真是猪队友)。
投资者的钱到哪去了?
其实逻辑很简单了,被陆金所拿给大同证券了,然后被大同证券亏得血本无归,大同证券还不上陆金所的钱,陆金所就还不上投资者的钱!
那陆金所到底有没有责任?这钱到底算谁的呢?
陆金所没有法律责任,但是辜负了投资人的信任!
我们查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做律师的朋友,陆金所大概率是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首先,这几款产品仅仅只是陆金所代销的,并不是陆金所自营的,陆金所只是起到了一个通道作用,赚个代销费而已。
而且,不仅仅是陆金所,就连大同证券其实也不用负责任,因为在产品的合同书上已经标明了不保本!
就这其中爆雷的项目“同吉58”来说,合约上面已经写明了不保本!
唯一能扯皮的地方在于,陆金所的销售人员有没有向投资者承诺自己出售的产品是可以保本保息的?
咱们假设,营销人员真的做出了口头承诺,那么有效力吗?
我们先查了法律
(1)在承诺方承认原口头承诺内容的情况下:有法律效力。
(2)在承诺方不再承认原口头承诺的情况下,另一方有证据证明原口头承诺内容的,也有法律效力。只是口头承诺的,如果有录音或录像、知情人证明等证明口头承诺的内容的,可以起诉到法院请求履行原承诺。
再根据媒体咨询律师朋友的说法:
口头承诺有法律效力,可由于仅仅是口头方式,所以很容易产生变数,如果无其他证据佐证的,一般实践中是不会贸然认定的。而另一方面,录音很难作为法律证据。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证据能证明营销人员承诺过保本保息这句话,那基本上就是废话一句,没有什么效力的,也就找不到营销人员的法律责任,更不要说找到陆金所的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这一批维权的投资者们,法律是很难站在他们那一边的,他们的钱,即使最后血本无归,也只能当买个教训,别无它法!(不用跟我抬杠,我可以啪啪打脸也没有关系,但是法律是不会错的)
但是虽然从法律上没有责任,但是陆金所作为行业“一哥”,并且背靠平安集团这颗大树,却多次都“雷”在一家公司上面(大同证券),也的确有愧投资者的信任。
产品出问题跟陆金所关系不算大,产品风险审核责任主要在发行方大同证券。但是10次有7次都雷在大同证券身上,陆金所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吧。
更何况陆金所之所以被大同证券证券坑成这样,与本身的准入标准也有很大关系!
陆金所有平安集团背书,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然后快速发展,甚至还在2017入选 “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前十,可是就这样一只超级独角兽,入驻的公司却是鱼龙混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同证券只是一家注册在山西的中小型民营券商,注册资本7.3亿,在证监会2017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大同证券评级BB,在全部97家证券公司中排名较为靠后。
陆金所在上线大同证券资管产品之前,恐怕并没对这家券商的的主动管理能力做好了尽调和评估!
更重要的是,大同证券的排名虽低,可在陆金所准入的券商中,并不是最低的。
据我们了解,陆金所目前代销的券商资管计划中,不仅有中山证券、国都证券这样评级为BBB的小券商,甚至还有还有新湖期货这样的非券商公司,这种准入标准似乎完全不符合陆金所这个全球前十独角兽的逼格。
我们对这里面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像百度一样给钱就能上)”持怀疑态度!
综上所述,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恐怕投资者的钱应该是拿不回来的,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从道德上谴责它,以及以后不再信任它。
然后,也不会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