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22-03-15 点击:1131
“我就是点个贷款,为什么要同意这么多协议?”“我就是点了下协议,怎么就授权了1000多家公司查询信息?”你在寻求网络贷款的过程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其中,在一个名为“某分期”的平台页面,贷款人同意的信息协议中,竟一键授权了1292家公司……
协议一键授权1292家公司 授权后骚扰电话不断
只要有过贷款经历的消费者,相信对相关协议的勾选环节并不陌生。注册有协议、授信有协议、支付也有协议,短则几百字,多则上万字,很多消费者大都草草略过,但事后才发现, 很多坑其实就藏在协议里。
近日,业内人士在一互联网平台点击了一个贷款广告,经过层层导流和注册环节后,就发现了一份“内有玄机”的协议。该协议出自一个名为 “某分期”的平台, 其号称有4万元预估授信额度,参考年化利率36%。从操作流程来看,领取该额度需要点击同意某分期注册协议和用户隐私协议。
根据相关协议,某分期平台是一个移动金融智选平台,也就是业内俗称的 助贷平台,其本身不从事放贷业务,展示的贷款产品将由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或信贷经理提供。该平台由徐州维梦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实体运营,并称相应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贷款申请情况,将用户个人信息与数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之后再将信息提交至资金放款机构完成放款。
另据隐私协议,某分期在撮合服务过程中,用户需要主动提供 姓名、身份证、手机号、信用情况、房产车产、社保公积金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均属于敏感信息, 如果用户拒绝提供,可能无法正常使用贷款产品申请的功能。该隐私协议还提到,平台会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与其他合作方进行信息共享。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业内人士进一步点击某分期贷款合作方列表发现: 该平台一揽子信息共享的公司竟达1292家,机构类型除了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外, 大部分是一些未持有金融牌照的信息科技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务咨询公司、金融外包公司等。
为何申请额度勾选协议竟一键授权上千家公司?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授权至非持牌金融机构又是何原因?对于多个问题,业内人士对某分期平台方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后者未给出相关回应。
“这一商业模式就是传统的平台助贷模式。”谈及某分期这一信息授权操作,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说到,“《个人信息保护法》有相关规定,收集信息要考虑最小必要和每个节点都要通知的原则,收集范围上连带社保公积金和房产车产,个人觉得这一信息收集明显过度。另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其传播范围过广而且链条环节过多,涉及1292家机构,也就意味着 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个人信息隐私就可能被泄露”。
值得一提的是, 自勾选授权后连续多天时间内,业内人士每天都收到了多个不知名贷款机构的电话骚扰,还有推销人员自称为某银行信贷审批人员,且 已查看过业内人士的详细个人资料,获批额度数万元不等。
个人信息“裸奔” 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
“难怪我一申请贷款,就天天有不同公司的人打电话进行营销骚扰……”有着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向业内人士感慨道,“ 一不留心点了’同意’,个人信息基本就是‘裸奔状态’了,这种捆绑式授权勾选,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个人信息裸奔”的说法或许并不夸张。业内人士在多次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互联网平台导流的一些助贷公司或者小贷机构,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方面,勾选方式存在概括授权、捆绑授权等情况, 一键授权多家机构的模式并不少见。而这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3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 其中就强调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的问题。
银保监会称,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违背消费者意愿将个人信息用于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外的用途;不当获取消费者外部信息等。
据卡农社区了解到,近年来,监管曾多次强调,未经申请和审批通过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个人征信业务;此外,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2021年7月,监管就网络贷款业务进一步提出,在助贷领域需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全面“断直连”,按照整改工作要求,需要遵循监管关于“断直连”的规定,在个人征信业务管理的整体框架下,按照“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流程进行整改。最新公布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数据安全是监管底线,平台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安全措施,与其合作的持牌金融机构共同保障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