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19-09-09 点击:504
从2015年底的4183家到2019年的900余家,从野蛮生长到潮水退去,P2P平台仍是动荡不断。“备案”障碍重重,“转型”前途未卜,“退出”难以追踪。 网贷平台何去何从?
“三降”下的行业洗牌
进入2019年以来,再无野心勃勃进入网贷行业的新增平台,问题平台则是层出不穷。截止今年7月,网贷行业的淘汰率已经达到85%。留在行业中的平台,则仍在“断舍离”的路上徘徊。 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业整治行动中的重头戏。根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网贷平台机构数量降至844家,行业成交量降至不足900亿,这是自两年来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资人数和借款人数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约440万人。 备案:障碍重重,反复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便规定网贷行业必须进行备案管理,并要求整改期不超过12个月。同年10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则提供了详细的备案流程指引,并要求平台持有备案登记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台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 但在2017年6月,备案工作宣布延期一年。2017年12月,《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地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备案工作。2018年6月,监管在公开发言中明确表示,行业累积的存量风险巨大,备案工作年内难以完成,正式宣告备案再次延期。8月,全国整治办下发《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规定本次各地的检查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网传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称,试点备案的启动时间为2019年6月末。 转眼到了2019年夏天,“备案”二字不说了。今年7月6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备案”二字并未出现,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字眼的转变,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对千疮百孔、良莠不齐的平台进行备案登记,再次延期。 尚不明朗的形式也令网贷平台存管银行开始加速退出存管业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8家银行终止或缩小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网传的首批试点备案迟迟不见踪影,让许多从业者觉得备案落地的希望渺茫,也使得行业优胜劣汰的洗牌加速。
转型:只是小部分人的游戏
工作座谈会亦指出了两条转型方向:“允许并鼓励其申请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7月18日,背靠中国平安的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转而进军消费金融市场。表示“网贷业务运营正常,存量产品和客户权益不受影响”。网贷“一哥”的转型传闻,令人心惶惶,难以预见行业的前景。 不过,转型这条路并不是所有平台都可以负担得起的。
消费金融的准入门槛较高,要求非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注册资本最低3亿元人民币,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也正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背后股东多有银行坐镇。目前仅有24家机构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其中18家是银行系。陆金所背后的充足的资金链,可以支持它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而对于一众中小型平台,这一转型可望而不可及。
网络小额贷款则是由指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因而有雄厚的资金链或股东注资也是小贷公司生存的基础。根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办法》规定,新设小额贷款公司原则上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主要为众创空间内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可适当降低至人民币1亿元),这也注定了,这只能是少部分平台的游戏。
退出:“良性退出”,兑付难
在2018年,“平台清退”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负面词语,因为众多平台打着“良性退出”的幌子,掩盖“失联”、“跑路”的事实。 平台的兑付方案的跨度多1-3年,与借贷人的还款期限相近。只有一些代收款项少公司及股东资金充足的公司,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兑付退出。但这样长久的清盘方案中,有些公司的清盘进展难以追踪,而且其中变数甚多。也有的公司,仅仅是用“良性退出”作为借口,以便为跑路做准备。 不过,各省市陆续出台良性退出指引,平台若想退出行业,则必须向地方部门申报清退方案并完成兑付,令“恶性退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今年以来,P2P平台的出清之路成为行业主流,在这场疼痛又持久的整改中,如何令各利益方全身而退,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有人等待着备案的到来,拿到一张合法经营的身份证;有人尝试转身,涉足新的金融领域;有人变卖资产,清盘退出。这一路上,只希望投资人不要成为炮灰,而存留下来的平台都是质量过硬、用心经营的企业。